- 首页
- ->文章详情
- 资讯动态
- 项目动态
- 行业动态
- 成果展示
摘要
中医护理学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医护理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本文从政策支持、中医护理专科发展、中医特色技术应用与创新、护理人才培养、中医护理门诊建设等方面回顾了中医临床护理十年的发展历程,对中医护理未来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思考,旨在认识优势与劣势,明确定位,谋求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以适应健康中国战略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
中医护理;建设与发展;展望
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护为指导,在预防、保健、康复等医疗活动中,施以独特的中医传统护理技术,以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科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已经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这与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的思想相一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近十年,中医护理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从学科建设到专科发展、从新入职护士到中医护理治疗专科护士的培养,从特色技术管理到中医护理门诊开展,中医护理专业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本文通过对十年来中医护理发展现状的梳理,客观评价中医护理发展的现状,厘清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用优质、高效、标准化的中医护理服务推动中医护理高质量发展。
01政策支持,促进中医临床护理的发展
中医护理作为中医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对中医药文化的大力支持下,中医护理也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机,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中医护理提供了发展目标。2016年12月25日,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颁布,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建立了基本框架。
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十二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首次将中医护理纳入重点专科建设,通过3批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的发布及应用,突出了中医护理服务的内涵及特色。自此以后,“十三五”及“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亦不断提出要加强中医护理的发展,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医护理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发布了《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和《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从管理层面、临床护理实施、质量评价等方面,指导各中医医院的中医护理工作的开展,旨在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提高临床疗效中的重要作用。
多方位的政策支持,为中医护理的全面性、可持续性发展明确方向、保驾护航。
02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建设
2.1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与发布
“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步入全面提升的重要时期。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次将中医护理纳入“重点专科培育项目”,搭建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建设平台,组织全国56家项目单位、168家协作组成员单位成立优势病种协作组,3年间先后梳理并发布了52个优势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规范和引导中医护理的临床实践。
中医护理方案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护”,从常见证候要点、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及健康指导等角度,明确了中医护理工作重点是在疾病的中医护理中通过中医手段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做到“先中后西”。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优质的中医临床护理服务,同时提高了护士的中医护理临床服务能力,是中医护理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
2.2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现状
实施中医护理方案之后,2016年协作组对全国168家中医重点护理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应用第一、二两批中医护理方案的情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2013年4月至2015年5月期间,护理方案几乎覆盖被调查机构,部分病种的应用范围达百余家中医医疗机构,其中11个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超过万例。郭敬等对肿瘤患者应用肺癌中医护理方案后发现方案具有切实可行性,能规范护理人员对于常见症状的施护,提高患者对中医护理的满意度。
孙唯珺等对157例瘀血闭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应用膝痹病中医护理方案后结果显示,中医护理方案能有效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同时改善膝骨关节炎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2.3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
中医护理方案的广泛实施,推动了中医护理的发展,但方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地域、人群、中医护士水平及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方法等差异性影响,存在中医护理技术种类不全面、辨证分型与临床分型不符等问题。为了加强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适用性,使用者也对方案提出了优化和思考。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于2016年完成第一批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2021年完成了第二批中的6个优势病种护理方案。在优化尪痹中医护理方案时,从辨证分型、临床症状、中医技术等方面均作优化,如结合辨证细化了技术,以穴位贴敷干预“关节肿痛”,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增加了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止血功能的神阙穴,针对膝关节疼痛配穴膝眼,缓解症状。
曹慧在优化消渴病的中医护理方案中,在饮食调护方面,针对阴虚火旺证,删除枸杞,增加葛根,因枸杞温热效应较强,阴虚不宜常服,葛根性甘、辛、凉,生津,可治阴虚消渴等;在中医护理技术上,针对目睛干涩、视物模糊者增加中药眼部雾化操作,同时增加了效果评价体系。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方案能全面体现中医护理“三因制宜”的观念,更有利于护理人员多途径、全方位开展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且新增评价体系的构建使护理效果的评价更具客观性、科学性,便于护理人员同质化评价临床护理效果,减少了主观评价带来的误差,易于科学研究时数据收集,使中医护理研究更严谨。
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是中医护理走向专科化、精准化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使中医护理方案具有更高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03中医适宜技术创新
3.1规范中医适宜技术
中医护理方案在全国广泛使用,彰显了中医护理的内涵。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时,中医适宜技术是一项重要手段,在疾病的防治、养生、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的实施,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的项目呈现递增趋势。2012年《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要求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不少于2项,2017年要求项目不低于10项,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不低于4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统计,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全国122家中医医院开展中医护理技术50余项。
为了确保中医适宜技术规范应用,各部门迅速将中医护理技术的规范化提上日程。201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其中统一规范了耳穴压丸等18项临床常用技术的操作流程、关键环节,中华护理学会2019年11月颁布了《便秘的耳穴贴压技术》团体标准(以下简称团标)。张林玉等在对团标认知现状调查中提出,目前对团标有待进一步的实践和完善,对团标的推广应进一步加强,将规范的技术标准广泛应用到临床。规范与标准的发布明确了护理人员可操作范围,也使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技术有据可查。
3.2建立中医适宜技术准入制度
中医适宜技术在临床使用中,存在技术难度及风险差异,已有中医机构尝试在规范的基础上根据技术难度系数、风险大小进行分级,并建立准入制度。王娴等对18项中医护理技术进行难度分级,其中穴位注射等3项技术属于高难度,隔物灸等9项技术为中难度,中药熏蒸等6项技术属于低难度,明确提出高难度技术由护师及以上人员操作,中难度技术由至少2年以上工作经验护士操作。研究者认为应对中医护理技术难度进行分级,确立准入机制,为中医护理技术规范化管理提供保证,也为中医护理人员分层培训提供依据。
倪斐琳等提出将全院所有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分为一、二、三类,每类技术明确相应的人员准入要求。三类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准入人员须通过护理部组织的培训和考核并在护理部备案。一、二类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人员须经过科室组织的培训和考核并在科室备案。不符合准入要求的护理人员不得独立操作该类中医护理技术,结果显示该管理机制保障了患者安全,值得推广。
综上所述,对技术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并健全合理的准入机制可使中医护理更加精准化,保障一些有风险的技术在临床应用更加安全。但目前全国并没有统一的相关制度,应引起各级管理部门重视。
3.3中医适宜技术创新
随着中医适宜技术的成熟应用,护理人员开始关注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流程、关键环节、安全防护措施等并进行研究,由此产生了很多成果。其中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护士李莉发明的“医用接触式多点皮肤温度测量仪”获得中华护理学会第二届创新发明奖一等奖,这项发明为中医护理热疗技术的安全应用提供了一个重要温度检测工具。
202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护士黄砚萍发明的“砭石刮痧器”获得第三届创新发明奖三等奖。创新来源于护理实践,是广大护理工作者在广泛的技术应用过程中,围绕发现的问题和安全隐患不断开展研究的结果。如器具改良方面,王祖铭提出基于MSP430F149单片机的电子艾灸盒的设计,可解决现有艾灸器具无法实时监测调节温度,易造成患者烫伤,无法获得最佳艾灸疗效等问题。
在方法创新方面,王晓红通过研究发现,使用单孔艾灸盒艾灸时最佳灸距为3cm,且在艾灸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疗效需要在不同时段下调艾条,可在艾灸25min时达到充足灸量,此时皮肤温度为46℃左右,28min时皮肤温度可达到49℃左右,如果继续施灸容易发生烫伤。
在流程创新方面,李五妹等针对传统八段锦动作复杂、患者依从性差并难以完成标准动作等难点,将其中对颈部疾患具有针对性的前四式进行改良,从而使受累的组织得以修复,减轻肌肉痉挛,消除疼痛。
此外,各种技术辅助的专利如雨后春笋,共同促进中医护理技术的发展。中医适宜技术的不断创新让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更加简便、有效、安全。
04护理人才培养
国务院发文《“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培养高水平人才队伍。《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文件中提出,需要进一步从护理体系、服务、技术、管理、人才等多维度统筹推动护理高质量发展,提高护理同质化水平,同时将中医护理专业护士纳入了紧缺人才。由此可见,中医护理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1院校教育
中医护理人才培养已形成院校教育-新入职护士-骨干人才-专科护士的培养体系。院校教育作为入门教育,奠定了护理人员的中医理论基础,将中西医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突出中医特色,提升护理人员中医基本素养。
4.2新入职护士培训
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中医医院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中华中医药学会护理分会结合大纲编制出版了《中医医院新入职护士培训教程》,在全国推广使用,以期达到培训的同质化。该教材注重培训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及基础技能,增强临床岗位与需求的匹配度。
4.3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养
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启动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该项目以骨干人才理论学习和6~8家医疗机构游学的方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扩大视野,为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方式的一种探索。自项目启动至今,已培训了1632名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带动了中医护理发展并提升了中医护理水平。此后,各省份也以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为范例,相继开展了省级的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养。该项目的实施促进了院校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为院校培养的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提供了参考。
4.4中医护理治疗专科护士培养
2019年,中华护理学会首次启动了“中医护理治疗专科护士”培养项目。针对中医护理发展的需求,结合中医护理的特色定位,以培养中医非药物疗法为主的专科护士为目标,该项目理论课程以通科理论和中医专科理论为主要内容,实践技能突出中医适宜技术在临床专科专病的应用,该项目的实施促进了中医护理专业的专科化发展。
自该项目启动3年以来,培养了近千名的中医专科护士,他们在临床护理、中医护理门诊及“互联网+中医护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应不断加强中医护理队伍的建设,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求,既要满足临床对实用性人才的需要,又要同时兼顾学科发展对科研型人才的要求,注重护理人才的全方位培养。
05中医护理门诊建设初见规模
中医护理门诊是以满足门诊患者及其家庭的健康需求的一种以护士为主导的护理实践模式。中医护理门诊的诞生在方便患者日常就诊和治疗的同时,也激发了中医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中医护理门诊作为延续护理服务的窗口,满足了患者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2006年,广东省中医院首次开设了中医护理门诊,此后各地相继开设中医护理门诊。目前,全国已开展了PICC护理门诊、伤口/造口/失禁护理门诊、糖尿病健康教育门诊、中医体质辨识门诊、慢性病照护门诊等护理门诊,为患者提供专科护理服务。
为全面了解目前我国中医护理门诊开设现状,中华中医药学会护理分会于2019年8月对971家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07家医疗机构已开设中医护理门诊,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中医护理技术作为中医护理门诊健康处方内容项目之一,不仅将中医护理技术的服务对象由住院患者拓展到门诊患者,扩大了受益对象的范围,还提高了非药物诊疗的治疗率,实现了医护有效互补,带动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中医护理门诊的开展还在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统一的管理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存在收费项目局限、无相关政策保障、护士无处方权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护理门诊的发展,应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尽早出台相关政策,保证其顺利开展。
06中医护理发展思考
6.1夯实中医基础理论,培养中医思维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主要原则,更是中医护理的精髓,辨证施护能力决定了中医护理服务的质量。面对中医医疗机构的护士多数以西医院校毕业为主的局面,加强在职护士的中医三基培训,通过系统的、规范化的学习,为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奠定理论基础。
6.2创新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养、中医护理治疗专科护士培训及中医护理人员师承培养等多种方式,搭建中医护理人员的职业成长路径,进一步完善中医护理人员培养体系。但是面对中医护理人员数量不足,中医院校护士占比较低、中医护理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多层次开展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提升中医护理人员服务能力,是中医护理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6.3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中医护理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由于中医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加之中医护理学科定位不明确、内涵不清晰,导致长期以来中医护理学科科研项目少,内容层次低。在中医临床护理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应提升中医护理的科学研究水平,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6.4提升中医专科护理服务能力
应深化中医护理服务内涵,提高专科专病中医护理服务能力,传承与创新中医非药物疗法。通过中医护理门诊建设,拓展“互联网+中医护理”服务,使中医护理服务领域不断延伸,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康复及慢性病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让人民群众享有全生命周期的中医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正在高速发展,中医护理人应跟紧脚步,直面机遇,树立自信,共同助力中医护理高质量发展。